2016高考落下大幕,語文作文再次成為網議熱詞。針對這個作文題,有的考生覺得比較好寫,也有的覺得不容易。我認為這道題延續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傳統風格——“不容易跑題,人人都能有話說,在作文中能考察出思維的品質”。
關鍵一:“關依啥事體?”
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同2014年的題目一樣,設定了前提條件。
如果學生寫作文時簡單地承認“誰人背后無人說,誰人背后不說人”這種《增廣賢文》式的舊論調,難免顯得平庸。“我國的道德傳統向來提倡“坐定靜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世說新語》中阮籍“口不臧否人物”的風度歷來受人敬仰。”
余秋雨先生曾有一段關于上海人口語中“關依啥事體?”(即“管你什么事?”)的論述。一個姑娘的服飾受到同事的批評,她會就批評內容表述自己的觀點,如“裙子短一點有什么不好”、“牛仔褲穿著就是方便”之類,但一到上海姑娘這里,事情就不一樣了:這是個人私事,即使難看透頂也與別人無關。因此,她只說一句“關依啥事體”,截斷全部爭執。說這句話的口氣,可以是忿然的,也可以是嬌嗔的,但道理卻是一樣。
題干中提到“人們對這種現象的看法不盡相同”,表明是許可學生提出批判性意見的。
關鍵二:關注社會發展
評價他人生活這種現象之所以越來越普遍、影響越來越大,是和“現代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的。隨著社會發展,特別是如今進入移動智能時代,每個人的生活前所未有地聯系到了一起。我們不但可以觀看到《一呼柏應》、《老娘舅》這樣的以評價他人生活為主題的電視節目,甚至能通過熱線電話、短信互動等方式發表各自的評價。如今,微信、微博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自媒體。衣食住行都可以通過自媒體方式進行展示。有些人“曬”出自己健身、購物、休閑娛樂的圖文,立刻得到圍觀和點贊。
因此,學生在寫作文時一定要有“此時、此地、此身”的意識,沒必要把這次作文限定在“談人是非”的桎梏里,放眼時代發展,捕捉進步風尚,呼喚良性循環,還是可以寫出許多積極內容的。評價他人生活這種現象本身是每個人投身社會、關注社會、推進社會的表現。
關鍵三:凸顯思辨性
這篇考場作文考的是批判性論點和寬容性論點兼顧,體現學生的思辨性思維。
在這道作文題中有四組辯證關系值得注意。一、當代社會和傳統文化的辯證關系。二、評價他人和約束自我的辯證關系。三、單純評價和有企圖地評價的辯證關系。四、適應社會風氣和改善社會風氣的辯證關系。如果學生能對某組辯證關系展開一定的論述,文章將別開生面。
學生們寫作文一定要有‘此時、此地、此身’的意識。只要立意正確,體現出高中生對社會發展的關注,表現出獨到的思考,就不失為一篇好的考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