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一、發展簡史
1、 著作:賈思勰《齊民要素》農書、李時珍《本草綱目》 藥書、
達爾文《物種起源》進化論
2、顯微鏡發明:生物研究進入細胞水平
DNA雙螺旋結構分子模型建立:研究進入分子水平 (微觀領域)
我國成就: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核酸領域)
3、林耐——生物分類法則 施萊登、施旺——細胞學說
孟德爾——遺傳學奠基人 摩爾根進一步揭示遺傳機制(伴性遺傳)
4、生命科學研究手段:描述法、比較法 實驗法
5、人類基因組計劃——生命科學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用于人類疾病的基因診斷、治療)
二、展望:
1、后基因組學、轉基因技術、基因治療、生物多樣性保護、腦科學
2、生命科學定義:以生命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和技術的總稱
第二節:
1、 生命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提出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新的疑問——進一步探究
2、 實驗要求:重視觀察和實驗
實驗1.1 細胞的觀察和測量
1、左眼觀察、睜開右眼
2、觀察:先低倍后高倍,將物像移到視野正中央,移動轉換器到高倍鏡,86考網,再調細調節器
3、物像為倒像,(視野)同向移、(載玻片)反向移
4、放大倍數:目鏡X 物鏡
5、目鏡測微尺的使用:(理解練習冊習題即可P2)
第二章 生命的物質基礎
第一節:無機物
一、水: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1、人體缺乏表現:缺水10%,生理紊亂;缺水20% ,生命停止
2、作用:良好溶劑、輸送、參與化學反應;水比熱大,調節體溫、保持體溫恒定
3、存在形式:自由水(大部分,參與上述2的作用)
結合水(少量,生物細胞組織中的成分)
二、無機鹽:離子狀態存在
1、作用:a、生物體組成成分(例子:血紅蛋白:Fe2+ 骨骼:Ca2+ 【缺鈣,肌肉抽搐】PO43- 磷脂的組成成分、Mg植物葉綠素的必需成分、Zn多種酶的組成元素、I甲狀腺素的原料)
b、參與生物體的代謝活動和調節內環境穩定
實驗2.1 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的鑒定
1、糖類:淀粉(非還原性糖)——碘液 (藍色)
還原性糖(葡萄糖、麥芽糖) —— 斐林試劑\班氏試劑(加熱后出現磚紅色)
2、蛋白質——(5%NaOH和1%CuSO4)雙縮脲試劑(紫色)
3、脂肪——蘇丹III(橘紅色)
第二節:有機化合物(所有生物必含的物質是蛋白質與核酸)
上一篇:2016年初中地理會考復習資料
下一篇:初中生物會考復習知識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