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課程實施以后信息技術教學任務變重了,增加了一門選修課程,而課時又沒有變化,還是每周兩節課,這會給教學以及如何安排復習都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制定一份合理的復習計劃相當重要,相信每個信息技術老師都有一套自己的復習計劃,但我覺得在復習計劃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要考慮好以下三點事項:
首先,復習時間和課時的安排。復習的時間安排過長會使得教學時間過于緊湊,降低教學質量,復習的時間安排過短又會造成復習效果達不到要求,所以我覺得預留12~14課時最佳,根據會考考試內容及題型,我覺得復習階段最有效的方法是分不同專題進行。下面我列舉一下我的復習課時安排:選擇題基礎部分兩個課時,文字與圖表處理操作題兩個課時,網頁制作操作題兩個課時,圖片處理操作題兩個課時,Flash動畫操作題三個課時,還有1~3課時預留進行綜合模擬練習以及學生答疑。如此安排一般都能很好的完成復習任務。
其次,理論內容和操作題的先后復習次序。筆者分析了最近幾年本校的信息技術會考情況,發現操作題普遍得分比較高,比如去年筆者所在學校的會考操作題平均分為66.1分(滿分為70分),而理論題相對而言得分率就低些,選擇題平均分只有23.8分(滿分為30分)。我想絕大多數教師都和我一樣感覺到學生對于理論題的掌握程度明顯低于操作題,這也符合心理學中人們對理性認識的遺忘速度比對感性認識的遺忘速度要快的結論,針對這種情況,我覺得應該是先復習操作題,再復習理論內容。最早復習的文字與圖表操作題和網頁制作操作題在最后幾個課時的綜合練習中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操練。
最后,合理安排兩本教材的知識點,形成相關的重點專題復習。復習中有些知識點只要學生做點練習就能達到復習目的,有些相關知識點就需要形成專題復習,不僅需要講解,還要求嚴格了解練習情況,做到完全掌控學生對該專題的掌握程度,這些專題往往是一些會考重點難點知識,也是學生失分最多的考點。例如:“信息的編碼原理,二進制與十進制及十六進制的運算,圖像、聲音和視頻的存儲空間計算”[1],可以形成一個計算專題進行強化復習,會收到不錯的效果。追答算專題進行強化復習,會收到不錯的效果。
《會考標準》是會考命題、成績評定以及學科教學的基本依據,它明確了會考的內容、要求、方法以及形式,所以《會考標準》應該是我們會考復習的依據與出發點[1]。如何圍繞《會考標準》展開復習我認為主要應把握兩點:
首先要保證復習的全面性。這里的全面性不單包括內容的完整性,還要注意對考試內容掌握程度的不同要求,特別是對考試要求為c的內容,應該適當提高復習要求。如去年會考對“多媒體作品的合成”單元只有三塊內容:媒體素材的導入、場景的編輯、常用影片控制函數的應用,但要求都很高,全是c,所以我們看到了Flash動畫操作題中添加動作腳本的題型[2],如果在復習階段不適當提高要求,那么在考試時相當一部分學生將很難應對這類題型,據了解去年這類題型是失分率最高的題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