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劍,保持戰斗的姿態
——某基地測試站聚焦強軍目標創新發展紀事
■程諾 楊宇
他們背上行囊,迎著晨曦又一次出發。這是第幾次出征?沒有人記得。還要面對哪些困難?誰也無法預測。不過,印刻在那北國雪原、大漠戈壁上的一連串閃光數字,足以令這個群體熠熠生輝。
近10年間,21項軍隊科技進步創新成果,4項國家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14項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創新,多型新型武器在此試驗定型裝備部隊。這就是某基地測試站。
沒有經驗自己摸索
28年前,該站老一輩測試人白手起家,歷經艱辛,在數千次試驗中實踐摸索,在數萬組數據中分析研究,首次實現利用普通雷達測量彈丸姿態參數,打造出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某測量彈丸姿態的新技術。
時光荏苒,他們始終聚焦部隊、聚焦實戰,推動試驗測試與未來戰場對接、與部隊需求對接。
2015年,該站執行全軍某重大作戰試驗測試任務。面對全新的測試項目、組試模式、試驗流程,該站站長馮偉的話斬釘截鐵:“沒有裝備自己研制,沒有經驗自己摸索,堅決打贏這場攻堅戰!”該站迅速成立攻關小組,先后攻克高精度實時定位等10項關鍵技術,成功研制出我軍首部作戰武器裝備終端采集系統,用一組組精準的測試數據為部隊服務。
“仿真參數輸入,開始測試!”隨著工程師呂海東發出的洪亮聲音,雷達系統仿真主控機顯示屏上閃動著各種數據曲線的波形。這是該站正在開展的雷達仿真基金項目研究的一個階段性成果測試。該項目能夠對系統性能分析、規劃、評價、尋優和設計,極大提高武器系統試驗鑒定的費效比。
某型武器進行高原試驗,地形復雜,各測試設備無法實時進行數據整合。高級工程師宮志華提出:能不能將所有彈道參數和關鍵點數據融合處理,研制出一種集實時分析解算于一體的測試諸元整合方法。他的想法很快得到測試站創新團隊的響應,經過1年多的攻關論證,測控系統精度工程項目問世,可提高數據預處理精度25%,提高彈道估計精度60%。
上一頁 1
您看完這條新聞的表情是?
下一篇:武漢監理工程師報考
本文地址:http://www.tristayang.com/jianzhulei/zjs/79296.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