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齡環衛工難辦工傷保險 為防意外車上插旗幟
去年12月5日,鄭州市50多歲的女環衛工黃玉蓮,工作期間不慎墜落窨井,導致腿部粉碎性骨折,后又引起細菌感染不幸離世。由于沒有工傷保險,至今,賠償問題仍未解決。她的兒子無奈準備通過訴訟來維權,“分明是工傷,卻不能享受工傷待遇,這很不公平”。東方今報對此事持續報道,環衛工再次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
1月4日至6日,東方今報記者在鄭州市區多個路段對環衛工進行了走訪調查。
◎掃地時反光錐擋身前
郭師傅在鄭州干環衛工作已有十多個年頭了,說起這個工作,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危險,“整天在馬路上干活,現在汽車這么多,總是提心吊膽的”。
郭師傅回憶,就在不久前,他和工友們在鄭州市西三環與建設路交叉口附近一起清掃馬路時,一輛車緊貼著他的身旁呼嘯而過,把放在旁邊的三輪車都掛飛了,如果再偏一點,他可能就倒在車輪下了。
一想起那次的經歷,他至今還有點后怕。“有時我們剛剛打掃干凈的馬路,因為有渣土車掉落垃圾,只好重新清掃。即使這樣,有些駕駛員還是不理解我們,個別駕駛員甚至會罵我們妨礙交通,罵我們打掃衛生搞得塵土飛揚”。
郭師傅介紹說,以前,掃快車道時,為了防止發生意外,大家都把三輪車放在身前,而現在,領導給每個環衛工發了反光錐,清掃快車道時,將反光錐放在前面,這樣,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數。
◎為防止意外車上插旗幟
4日中午12時許,在鄭州市西四環與中原路交叉口附近,一名環衛工正坐在三輪車上啃干饃,車上插著一面黃色的旗幟。
“中午12點多才下班,中間只有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離家很遠,回家吃飯來不及,就帶點干饃啃啃,湊合著吃點算了。”王師傅右手拿著饅頭,左手拿著塑料杯子,吃一口饃,喝一口水。
記者發現沿著西四環從中原路到化工路段,環衛工人的三輪車上都插著五顏六色的旗幟,旗幟上寫著“環衛快速”。王師傅告訴記者,此條路段車比較多,而且車速較快,為了防止發生意外,他們在車上插個旗幟,以便引起過往司機注意。
“這條路上經常發生車禍,每天來上班,都提心吊膽。”王師傅說,雖然穿著橘黃色的工作服,但還是擔心不夠醒目,這樣一來,司機們老遠就能看見,可以降低危險。
政策限制超齡環衛工難辦工傷保險
6日,東方今報記者相繼走訪鄭州市的中原區、二七區、高新區、惠濟區和環城快速等五個地域的20多名環衛工,年齡均在60歲左右,他們表示沒有參加社會保險,只有單位為他們繳納的100元的人身意外保險。
鄭州市北三環附近的環衛工王師傅說,上班時,單位給每個環衛工人繳了100元的意外傷害保險,除此之外,沒有繳過別的保險。
鄭州市城市管理局市容管理處薛處長介紹,從2014年1月起,為符合參保條件的環衛工人辦理社會保險,并為環衛工人購買了人身意外保險。
據了解,根據規定,參加社保有年齡限制,一般女職工不超過55歲,男職工不超過60歲。而環衛工人大多年齡偏大,流動性大,不符合參保條件。
薛處長表示,目前,鄭州市范圍內的環衛工人約22000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繳納了社會保險。因環衛工人從業人員的臨時性、流動性,加上多數環衛工人年齡偏大,不符合參保條件等諸多因素,環衛工人都只是購買了人身意外保險。
按理說,像受傷離世的黃玉蓮在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因工作原因發生意外,應當屬于工傷,而用工單位提到了因沒購買工傷保險,所以無法按工傷保險賠付,對此,薛處長表示,這種情況下出現意外,只能由責任單位來承擔醫藥費及賠償。
建議
針對環衛工群體能否出臺更靈活的社保政策
“由于很多環衛工人是外地人,流動性比較大,很多人不愿參保,還有一些環衛工社保意識不強,而使用年齡偏大的工人是違反規定的,所以大多數環衛工沒有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依照相關規定,即使簽訂了勞動合同,也是無效的。”薛處長說。
而對于此種情況,薛處長稱,政府應當出臺更加靈活的社保政策,具體超過年齡的職工如何交社保,以打工形式存在的用工如何繳納社保,還有工作不固定的人群如何繳納社保,這些都有待完善。
對此,河南豫和律師事務所田海康律師表示,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為其成員,進行工作,不管是否簽訂了勞動合同,只要開始用工,就形成了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有義務給勞動者辦理工傷保險。對于沒有工傷保險的情況,如果在工作中出現了意外,用人單位應按照工傷保險標準賠償,并承擔法律責任。
延伸
陜西:環衛工參保生育及工傷保險不用繳納
2012年12月27日,陜西省人社廳、省財政廳、省住建廳聯合印發《關于全省環衛工人參加社會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了陜西省環衛工參加社會保險的相關政策。經測算,陜西省各級財政每年要拿出1.91億元,補貼環衛工參保。目前,陜西省有6萬余名環衛工。據華商報
長沙:環衛工工傷保險參保年齡放寬
記者從長沙市工傷保險局獲悉,為進一步保障環衛工人社會保障權益,從2013年1月1日開始,所有環衛工人工傷保險參保年齡將放寬到女性55歲,男性60歲。長沙市工傷保險局局長陳貴平介紹,這主要是因為目前全市環衛工多為無業人員和農民工,臨時性、流動性大,加上多數環衛工人年齡偏大,不符合參保條件等。
□東方今報記者葉煜/文首席記者張曉冬/圖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