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系建系13年來,共培養了4000余名畢業生,就業率達98%,其中外企就業率占65%以上。2013年至2014年,德語系學生先后在第一、第二屆全國德語口語技能大賽上獲得一等獎、二等獎及優勝獎,人才培養成果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一個高職院校的應用外語專業,如何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業績?懷著好奇心,我們對德語系人才培養的“秘密”進行了探究。 以學生需求為導向,拓寬學生學習空間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是人們對教學和學習活動內在規律的認識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德語系始終秉持“誠信Zuverlässigkeit”、“嚴謹Genauigkeit”、“守時Pünktlichkeit”、“包容Offenheit”的系訓,堅持以學生為本開展教學活動。 ――強調職業能力的培養。語言是一門工具,在培養學生掌握語言工具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職業崗位方面的能力。應用德語專業在課程體系設計和課程模塊設置中,整合學院的教育教學資源,開發了商務德語、旅游德語、科技德語等職業能力模塊,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成才路徑。 ――強調課程的文化內涵。德語系的教師在教學中,不局限于課程自身的內容,而是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課程背后的文化內涵,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 ――強調成才路徑的多樣化。德語系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職業崗位,而且為學生提供了繼續深造的成才路徑,以適應學生的不同需要。實踐證明,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設計成才路徑,開展教學活動,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也使得德語系不斷收獲優秀的教學成果。 ――充分利用學生社團組織。為了鍛煉同學們的口語能力,提高德語口語水平,德語系學生自發創建名為“immer”(堅持)的社團組織,該社團由學生自行管理,由教師進行指導,社團通過開展話劇表演等活動來增加同學們說德語的機會,鍛煉同學們說德語的能力。同學們普遍認為,參加社團活動對德語學習有很大幫助。以舉辦話劇活動為例,在排演之前首先要進行劇本的招募,每位同學都可以針對劇本提出自己的建議,其次,在演員的選取方面,每位同學均可自愿報名,社團骨干成員進行篩選,擔任不了主角的同學也會為其另外安排一個小角色,目的是讓所有報名同學均有表現的機會。在活動舉辦過程中,老師也會參與其中,給予一些指導性意見,糾正同學們語法和發音上的錯誤。這些活動的舉辦,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 ――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晨讀比賽、課堂筆記大賽、德語書法大賽、編撰系報《浦蘭德馨》等是德語系具有特色的課余活動,此類活動的開展既提高了同學們的口語水平,也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 ――創建微信公眾訂閱號。為了更好的方便同學們學習德語,更多的了解德語文化,德語系創建了微信公眾訂閱號,發布跟德語學習相關的內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微信公眾號自今年8月30號正式推出,平均3天至4天更新一次,截至目前已有500余人關注,深受同學們的歡迎。對此,同學們是這樣評價的:“跟易班相比,微信公眾號這種形式更容易被我們接受,更加方便,簡潔”,“內容很豐富、很廣泛、很有趣,涉及一些有趣的德語繞口令,德語新聞,德語小常識,德國的風土人情,德語學習網站等,對大家學習德語語法,擴充詞匯量都有很大幫助,同時也加深了大家對德語文化的了解。”此外,微博、德語學習網站等各種網絡資源學習平臺,也為同學們學習德語提供了方便。 ――創新實訓教材。德語系的實訓教學內容豐富,獨具特色,受到學生喜愛。《德語語言能力訓練》是德語系教師共同努力的成果,教材注重學生特點,趣味領先,激發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如“趣味閱讀”篇章);內容豐富充實,有詩歌也有學唱歌曲(如“詩歌朗誦”和“學唱歌曲”篇章);通過指法訓練,提高學生德語鍵盤輸入能力;提高欣賞能力(如“電影欣賞”篇章)等。一年級主要包括趣味閱讀、學唱歌曲、自編對話、詩歌朗誦、電影欣賞、短劇表演等形式;二年級涉及國情文化知識競賽、小組報告、閱讀與短劇等內容;三年級側重于商務德語(模擬公司成立、創建公司展示、信息查詢、商務閱讀、簡歷與求職信等)、旅游德語(模擬安排旅游行程、旅游行程匯報)、科技德語(創建科技公司、展示已創建的科技公司、科技閱讀、詞匯練習)等方面,貼近學生求職的需要。編寫指導用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暫時離開課本,離開課堂,體驗德國風情;根據不同內容,認識自己的語言水平,展示自己的語言水平;更好地將課本知識與社會現實聯系起來。其次,輔之以課后練習,供學生復習鞏固。對于實訓,同學們一致認為“累并快樂著”,一位二年級同學告訴筆者:“實訓課的收獲是非常大的,實訓分很多部分來進行,為期5天,內容很豐富,有閱讀,有短對話,有話劇表演,有德語電影欣賞等,能夠通過各種方式接受德語熏陶。同時也能夠調動大家的主動性,比如話劇表演,演出前要先編寫劇本,我們就會主動查閱各種資料,遇到不會的問題就會主動請教老師,從原來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去學。”一位三年級同學認為:“實訓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是完全脫離課本的,在開始前每位同學會發一份實訓指導手冊,根據手冊來上課”,“實訓也增進了同學們之間的感情,大家的合作能力也變強了,就是時間太短了,如果每學期有2次就更好了,實訓其實挺累的,但我們累并快樂著。” 以國際合作為橋梁,搭建學生發展通道 2013學年第二學期,德語系10位同學獲得上海市獎學金并前往德國慕尼黑應用語言學院進行為期半年的語言學習交流。據悉,德語系每年會選拔一批優秀學生赴德學習交流。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這是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 目前,德語系擁有三個國際交流合作教學項目,分別是:“德國F+U暑期游學”、“德國慕尼黑應用語言大學語言學習交流”和“德國北黑森應用技術大學(3+2)專升本”。 “F+U”為德語Fortbildung und Umschulung的縮寫,意指繼續教育與轉崗培訓。F+U培訓集團是一個非贏利性培訓組織,在德國的七個州市及歐洲的其它三個國家設有培訓機構,并在德國國內及世界范圍內建起了覆蓋廣闊的合作網絡。德國F+U培訓中心總部設在德國東部薩克森州的開姆尼茲市,該培訓中心屬下有經濟學院、管理學院、社會服務項目培訓學院、建筑技術學院等;該中心專設一個機構承擔適應性培訓任務,即針對殘廢人、問題少年等開展的職業預備教育。作為一個非贏利性的培訓機構,它每年按學生培訓人數從政府的勞動部門獲得培訓費,用以支撐他們的日常教育開支。“F+U暑期游學”的時間設置在每年的7月至9月,為期8周或10周,學生于每年三月報名。學生報名之后,德語系將報名學生名單提交給F+U,由對方出具這些學生的邀請函以及保險。自2005年開始至今,“F+U暑期游學”項目年年不斷,已有113名學生通過“F+U暑期游學”提高了德語水平,12名教師通過“F+U暑期游學”獲得德國經歷,提高了教學能力。 德國慕尼黑應用語言大學是位于德國慕尼黑的一所語言學校。該校由三部分組成:大學、職業培訓學校以及語言課程。大學包括學士及碩士課程。其中學士課程包括國際性的經濟交流,中文翻譯,中文經濟交流,多語種科技類文獻編輯四個方向;碩士課程包括跨文化多語種交流,多語種科技類交流學,會議口譯三個方向。這些課程都則重于語言的實用性。職業培訓學校包括口譯筆譯以及外語培訓。外語培訓為期兩年,學生可選擇經濟類或者科技類專業的語言,旨在培養職業領域的多語人才。語言課程包括德語作為外語的教學,各種外語的課程,包括歐洲各國語言以及中文和日文,還有專為TestDaF和英語考試而設的語言班以及得到任何的外語水平考試。其次,該校還提供網上遠程學習課程。“慕尼黑應用語言大學語言學習交流”項目自2014年開始實施,為期三個月、半年或一年不等,設留德獎學金,所有學生均可申請,選拔時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打分,最后按照總評成績高低確定獎學金獲得者。此次赴慕尼黑應用語言大學學習的10位同學就是經過這樣的程序選拔出來的,他們在慕尼黑應用語言大學學習的課程包括語法課、寫作課、口語課、聽力課和閱讀課,這些課程的學分可以沖抵學院的學分,系統的學習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德語能力和專業素養。 北黑森應用科技大學(DIPLOMA Fachhochschule Nordhessen)是中國教育部承認的德國正規大學之一,所頒發學位均被德國和中國政府認可。該校因辦學理念新,教學緊密跟蹤現代科技前沿,理論和實踐并重,培養出一批批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而受到社會各界重視。該項目最大的優勢是針對中國大專畢業生留學德國可以承認國內所學學分,大大縮短了留學德國的時間。“北黑森應用技術大學(3+2)專升本項目”于2015年正式開始實施,今后于每年7月報名,8月參加德國大學面試,11月左右抵達德國學習。 與德國教育機構的合作,為學生搭建了發展橋梁,拓寬了發展道路,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深受學生的歡迎。 教學展望:新視野,新探索 基于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以學生成才為標準,結合學院三年行動計劃,德語系在已有教改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探索。 ――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基于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通過調研,設計了“就業發展”和“升學發展”兩種教育培養模式和多學制的培養途徑。修訂后的人才培養方案立足于與國際接軌,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先進經驗,引入歐洲語言學習標準和歌德語言考試,為學生提供多途徑成才道路。第一年的德語基礎學習是每個學生必須完成的;第二年開始,學生可以選擇“就業發展”或“升學發展”的模式繼續學習。 在“就業發展”培養模式中,德語系整合學院專業優勢,提供商務管理、文秘管理、旅游管理、數控技術、工業設計等職業崗位的選擇,同時學習來自德國的專業德語。 在“升學發展”培養模式中,從第二學年開始按照德國大學預科教育的教學大綱和計劃,引進德國對應的教育培訓學校參與教學,安排至少3個月的德國見習期,以強化德語能力,了解和初選德國留學專業,全面培養學生留學德國所要求的綜合能力,縮短今后在德國留學的適應期,實現順利赴德國留學愿望。 ――探索建立德國預科中心。引進德國職業教育專家和德國大學入學資格培訓標準,在一年級第二學期結業的學生中選擇自愿留學德國、又具備留學能力的學生,從二年級開始進入預科教育學程;第五學期學生選擇規定的專業課程,為今后升入德國大學后的專業學習做準備;第六學期安排學生三個月到德國院校見習,進一步學習德語,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德國留學必備的自主學習能力、跨文化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同時準備德國大學入學資格的申請,并以此作為留學德國的過渡適應期。
上一篇:2016年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外語等級考試25日網報
本文標題:上海工商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教學創新初探
本文地址:http://www.tristayang.com/xiaoyuzhong/defu/78927.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