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早晨比利時布魯塞爾ZaVentem機場發生爆炸,據悉源于自殺式襲擊。另外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附近的地鐵站也發生了爆炸,有報道稱在機場爆炸前有槍響,而且有人喊阿拉伯語。截至發稿時,據BBC報道兩起爆炸共造成至少26人死亡。
一名美國官員表示,布魯塞爾機場的事件可能是為了報復巴黎恐襲事件嫌犯之一薩拉赫·阿卜杜勒-薩拉姆(Salah Abdeslam)3月18日被捕。
為什么比利時、法國等西歐國家很多土生土長的穆斯林會走上恐怖主義的道路?華聞周刊特約撰稿人甘春在布魯塞爾采訪了一些本地的穆斯林青年,他發現,這與他們在社會里尷尬的處境和思想上的迷茫有極大的關系。
“我的名字可能是簡歷上最大的弱點。”
Yassin黑色卷發,五官深邃,6歲和母親從摩洛哥到比利時投奔做建筑工人的父親,畢業于法語區的蒙斯大學,主修經濟,除了阿拉伯語和法語,他的英語說得也非常好。他2013年畢業之后就在不停地找工作,但始終沒有如愿。“我的名字可能是簡歷上最大的弱點。”
“我想要到政府部門或者大型企業去,從事財務或者金融相關的工作,但是根本沒有得到幾次面試機會,”他有點喪氣地說。“我并不想到快餐店或者超市打工,也不想像父親一樣做建筑工人。”
為了找到一份合意的工作,Yassin從蒙斯搬到國際化程度極高的布魯塞爾,但這里也是外來移民最難求職的城市,不少工作都需要掌握法語、荷蘭語和英語三門語言。他于是開始在市中心的一所荷蘭語學校學習。在布魯塞爾荷蘭語教育是免費的,只需到語言中心報名并繳納35歐元的注冊費,Yassin靠政府補助和父母的津貼在這座物價高昂的城市里維持生活。
他所在的班上有12名學生,除了一名中國男生和一名法國白人女生,其他都是北非和中東裔的年輕人。他們都生活在比利時的法語地區,在這里出生或者很小就隨父母移民過來,拿著比利時護照,全部都擁有大學本科或者高等職業學院的學歷。但第一節課當老師問誰有全職工作,只有中國男生和法國女生舉起了手。
“我上大學的時候,也抽煙,喝酒,和身邊的歐洲大學生一樣去派對和夜店,”Yassin說,“但畢業之后無所事事的日子讓我常常感到非常的不安,只有到清真寺去才能給我帶來平靜。”
歐洲“恐怖主義的溫床”
Yassin住在布魯塞爾的莫倫貝克區(Molenbeek)。在去年巴黎恐怖襲擊之后,因為數名嫌疑人曾在這里居住,莫倫貝克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被稱為歐洲“恐怖主義的溫床”。這里有約10萬名居民,大部分為摩洛哥裔和土耳其裔穆斯林,有20多座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比利時全境有300余座)。
像Yassin一樣的年輕人游蕩在大街小巷上。他們是國際媒體的報道中一群面目模糊的“frustrated youth”。穆斯林家庭孩子眾多,他們與父母的關系也并不如一般的比利時家庭密切。他們不愿意和父輩一起到大清真寺去做傳統禮拜,卻喜歡到隱藏在民宅里的小型傳教點,去聽歌詞激進的阿拉伯語歌曲,看烏托邦式的宣傳影片,不知不覺中接受并認同極端宗教思想。他們在主流社會以外用自己的方式和邏輯生存,有的甚至遠走中東,成為令人聞之色變的“圣戰者”。
布魯塞爾當地的荷蘭語電視臺今年初做了一檔叫《莫倫貝克》的節目。記者在街上游走,跟居民打招呼并攀談。最常見到的畫面是成群結隊的年輕人,梳著油頭,穿著成套的深色運動服,對著鏡頭喊叫、嬉鬧。一位年長的白人女居民向電視臺記者說自己白天都不會輕易出門,害怕被這些年輕人騷擾。但她同時又表示:“我們這一區的年輕人30%至40%都沒有工作,除了在街上閑逛,他們還能做什么呢?”
高達50%的失業率
Yassin和他班上其他穆斯林同學面臨的困境并不是個例。雖然官方的就業數據從來不會涉及宗教信仰的差別,但法國國家統計局(INSEE)的數字顯示,移民的失業率比非移民要高80%以上,一些穆斯林聚居的區域失業率高達50%。
許多學術機構和民間組織的長期研究也都表明,年輕的穆斯林移民后裔在西歐國家面臨著比其他同齡人更大的就業困難。和他們的父輩不同,他們不滿足于建筑業、服務業等體力勞動和簡單重復的工作,他們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卻在接觸社會之后發現自己和非穆斯林的同齡人不在一個起跑線上。這其中的差異真實地存在著,但又是出于政治正確的目的而成為“不能說的秘密”。
28歲的Mohammed在比利時最貧困的城市沙勒羅瓦長大,有6個兄弟姐妹,他是唯一拿到碩士學位后獲得一份“office job”的,但像他一樣的穆斯林青年往往又面臨另一種困境。
“我獲得碩士學位的時候,我的弟弟拿到了貨車駕駛執照,全家都在為他慶賀,我的父母甚至說不出我花了多年時間學習的是什么,當我因為要出差而錯過家庭活動或者不能去清真寺的時候,我的家人也完全不能理解。”他覺得自己和家人以及從小長大的社區正越走越遠。“我有時甚至希望搬到別的國家去。”
在比利時,穆斯林已經占據總人口的4%,在法國更是高達8.5%,其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據較大比例。穆斯林家庭生育率的居高不下,大量中東難民的涌入,將讓這一數據繼續高速攀升。如果穆斯林青年求職難的問題無法解決,西歐社會將面臨更多的混亂和進一步撕裂。
然而,近年來恐怖襲擊帶來的慘痛記憶讓歐洲人已經對宗教高度敏感。去年由巴黎一大、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法國一份穆斯林的簡歷獲得雇主面試機會的幾率比一份天主教徒的簡歷要低2.5倍。
許多民間組織都在極力嘗試扭轉這一局面。歐盟總部附近的歐洲穆斯林青年與學生論壇(FEYMS)就經常組織關于就業的培訓課程、幫助融入社會的夏令營等。不過效果如何很難測算和評估。
標簽:
上一篇:2016年4月中國南方航空乘務(安全)員招聘公告(安徽站)
下一篇:《小丑夢搖籃》獨家劇評
本文標題:比利時本土穆斯林為何容易成為恐怖分子?
本文地址:http://www.tristayang.com/xiaoyuzhong/fayu/79939.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