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試院專家評析2013年高考湖北卷 湖北省教育考試院專家傾力點評各科高考試卷。()今年湖北卷繼續貫徹“堅持穩定為主,注重基礎考查,突出能力立意,著力內容創新”的命題指導思想,穩中求變出新,進一步突出能力立意,深化課改理念,提升文化含量。各科試卷將知識、能力和素質融為一體,全面檢測考生的學科素養,有力呼應了高中課程改革的進程,充分發揮了高考試卷的選拔功能和積極的導向作用。
語 文
一、嚴格遵循考綱,守正務實求新
今年的湖北卷嚴格遵循我省《考試說明》的規定,全卷沒有出現偏題、怪題和超綱題。基于我省高中語文課改的實際,試卷在總體結構、題型題量、賦分權重、考查內容、能級分布等方面與去年試卷基本一致。試卷結構保持相對穩定,有利于緩解考生應試的緊張情緒,順利作答。
在保持總體穩定的基礎上,試卷于穩中求變出新。首先,加大了“名著閱讀”理解層級的考查力度。第5題考查文學常識和名著閱讀,4個選項的編排組合,由去年的“文學常識”與“名著閱讀”的“2+2”配置改為今年的“1+3”配置。第21題要求對《雷雨》中一句臺詞的修改作評點,照應了名著閱讀理解的考查要求,體現了引導中學重視名著閱讀的用心。其次,現代文大閱讀改選實用類文本(人物傳記)作為測試材料,拓展了文本考查的類型,考點覆蓋更加全面。第三,文言文閱讀材料采用新的呈現方式,將同時代兩部名著中有關“廉希憲”的史略整合在一起,充實了文本內容,拓展了命題空間。第四,第14題宋詞鑒賞第2小題以前人評此詞“飄逸”作為切入點賞析過片兩句,將賦分由以往的4分調至5分,借以突出能力考查的導向。
二、注重基礎考查,凸顯學科本體
試卷注重基礎考查,同時還強化了試題與教材的聯系,積極引導中學常規教學及備考復習遵循教學規律,理性回歸學科本體。
一是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的考查。第一大題依次考查字音識記、字形識記、詞語運用、病句辨析、文學常識和名著閱讀的識記與理解等。第1題采用注音和拼讀同考的形式,便于多向度測試考生掌握相關知識的能力和水平。第4題病句辨析則著眼于語言實際應用層面的考查,突出考查了成分殘缺、搭配不當、結構混亂等主要病因的辨析。文言文閱讀重點考查了常用文言實詞理解、信息篩選、文意概括分析、文言斷句、文言語句翻譯(文言虛詞、特殊句式、詞類活用)等,實現了文言文閱讀考點的全覆蓋。
二是堅持依綱據本,重視課內外勾連。首先是直接從課本選材設題。如第1、2題選用的詞語,全部來自課文。第9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都是課文所學的再現和遷移。名句名篇默寫和文學常識題,也都是依據考綱、本于教材。其次是間接地勾連教材,巧妙地切入課本。如第5題的B項考點涉及到名著《紅樓夢》第五回的相關內容,看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考生能聯系課文《林黛玉進賈府》中《西江月》二詞提及的賈寶玉“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的內容,就能夠互為印證,作出正確判斷。第14題以“飄逸”切入,考生如能聯系教材所學的有關“飄逸”的論述(既見于李白詩歌部分,又見于蘇軾詞部分),就能順利入題。第21題將語用、名著閱讀和課文內容三者勾連在一起,考生作答時只有以課文內容(對周樸園和周萍兩個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為支撐,才能解答到位。
三、突出能力立意,深化課改理念
新課改帶來了新契機,今年湖北卷在素材選擇、情境設計以及試題編擬等方面,著力創新,突出能力立意,深化課改理念。
一是語言基礎試題、語言運用試題取材新穎,情境鮮活,設題巧妙。打開試卷,你會看到美麗中國的歌舞、追星網友的微博、重建家園的蘆山、青春中國的夢想等極富時代氣息的關鍵詞。第20題新聞點評,取材涉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與新銳作家郭敬明作品銷量對比的話題。試題關注當代
2013高考湖北卷 2013年高考湖北卷專家評析
社會文化生活,貼近考生的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彰顯了重視應用的課改理念,有利于提升考生的文化意識和思辨能力。()第22題要求考生根據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圍繞“盼”描寫一個場景,并要求運用兩種修辭手法。在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基礎上重點考查考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既豐富了考查的內容和形式,突出課改“倡導個性化、有創意的表達”的理念,又強化了試題對考生語用能力的甄別與選拔。
二是閱讀題注重人文性和審美性的融合,意蘊深厚,有利于提高考生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現代文閱讀文本、詩詞鑒賞材料均為大家手筆,人文蘊含豐厚。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論述“鄉土本色”,既向學生傳達了理解鄉土社會的知識性內容,又對學生由傳統而審視現代,更好地理解現代社會轉型中的問題具有啟發意義。歐陽修的《臨江仙》情感蘊涵豐富,尺幅千里,讓人有咀嚼不盡之感。徐志摩以詩意的文字簡潔而傳神地展現了羅曼·羅蘭的藝術人生,考生從中不僅可以真切感受到羅蘭心靈的美好與偉大,還能深刻領悟到藝術能使人類心靈相通的真諦。文后設置的探究題意在引導考生思考羅蘭的成長經歷帶給自己的人生啟示,切合探究之要義。
三是作文題進一步加大了對考生思維品質和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深化了新課程理念。試題由生活中常見的方圓之用,推廣到器物的方圓之用,進而升華到人生的方圓之用;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言簡意賅。試題題旨范圍涵蓋多重層級,具有多向選擇性,意在為不同思維層級的考生提供與自身能力水平相匹配的寫作平臺。首先,作文立意的取向可實可虛,可分可合,可正可反。考生可在方與圓的“功用”層面展開思路;也可生發開去,廣泛聯系現實生活和社會人生進行深入的理性思辨;還可以逆向思維,反彈琵琶,表達自己在“方”“圓”取舍方面的個性化思考。其次,在文體選擇上試題也表現出很強的普適性,考生可敘事,可議論,可抒情,便于不同個性的考生盡情揮灑自己的寫作才情。
數 學
一、基礎與能力并重,體現人文關懷
密切結合教材,緊扣考試說明。試卷緊扣《考試說明》,密切結合教材,沿襲了“在豐富背景下立意,在貼近教材中設計”的命題風格,不隨意拔高考點,不刻意追求別致,很多試題都緊貼課本。文理兩科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試題源于教材,分值均在110分以上。試題的設計貼近考生實際,不人為設置障礙,不有意為難考生。如通過配插圖說明、附加注解釋、給參考公式和參考數據等方式,降低理解題意和人為運算的難度,體現以考生為本的命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