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洪森介紹,中心校考慮到鄧光榮身體不好,曾多次調其回中心校,改派青年教師前去村小任教,但都因家長、學生挽留,鄧光榮也舍不得村小的學生,沒有離開。而對鄧光榮這樣本土老教師,楊華表示,教育局在嘗試新方式,邀請退休優秀鄉村教師,參與到新教師的培訓工作中。
老師退休后,16個學生何去何從
正在批改作業的鄧光榮。
活力川東北:這是一所孤獨的鄉村小學,坐落大山深處。2名教師、16個學生,是它的全部成員。作為學校唯一的班主任,鄧光榮在這里迎來送往,已經堅守了7年。如今,老鄧遇到了煩心事。隨著年事增高,他即將面臨退休,離開南充高坪區東觀鎮元通寺小學。老鄧擔憂,“這座學校和16個孩子,該何去何從?”
簡陋學校16個學生加2個老師
從南充市區出發,駕車40分鐘,就到了坐落在山坳中的東觀鎮元通寺小學。
一塊凹凸不平的操場,一棟2層高的教學樓,是它的主體建筑。教學樓上,白色的瓷磚部分脫落,四間教室窗戶的玻璃不見了蹤影。整個學校最惹眼的,是操場上接收衛星電視的一個“鍋蓋”。
“同學們,先把課文默讀一遍,有不認識的字,就來問我。”教學樓二樓右側的教室里,鄧光榮正給學生上語文課。老鄧個子不高,頭發斑白,但精神矍鑠。教室內,學生們睜大眼睛,仔細盯著課本。10分鐘后,老鄧吹響一聲口哨,孩子們沖出了教室。
“村小就是這樣,不像城里那么發達,上課時間差不多了,吹個哨子,就代表下課。”見有人到訪,老鄧顯得有些意外,將手中的水杯放在講臺上,朝著記者點頭微笑。
老鄧說,剛才上課的是全校唯一的班級,總共有16個學生,都讀4年級,由他和另外一位教師崔興倫任教。崔老師教數學,他主教語文,兼上思想品德、作文、美術等課,同時也是班主任。
堅守講臺7年來從未想過離開
鄧光榮透露,他在講臺上已堅守38年。7年前,他來到元通寺小學,“我在幾所村小都待過,最長的有10年。”
元通寺小學的16名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他們每天需要步行半個多小時上學。老鄧說,雖然路途遙遠,但孩子們很少遲到或請假,“這些孩子很愛學習,除了住院和特殊情況,幾乎沒人請假。”
老鄧說,孩子喜歡上學,是讓他一直堅守講臺的原因,他從未想過要退縮。學校沒有自來水,老鄧提著桶步行半小時去外面提水;擔心孩子冷,他花錢買來塑料薄膜,將窗戶牢牢封住;孩子們要學珠算,沒有教具,他用泥巴和棍子做成了算盤。
如此艱苦的環境,讓老鄧磨礪了一副好脾氣,從來沒有抱怨過。但最近,他卻時常愁眉不展。老鄧說,今年他已59歲,2015年1月就即將面臨退休。退休之前,他最牽掛的是學校里的16個孩子,“我擔心退休之后,他們上學是個麻煩事”。
學生家長:孩子交給鄧老師放心
走進老鄧的辦公室,角落的一堆藥盒引起記者注意。“上次去檢查,醫生說我頸椎壓迫神經,加上本身身體不太好,年紀大了,身體多少還是有點吃不消。”
“他身體不好,不能騎車,每天只能步行到學校。”在學校外面,一家小賣部的老板告訴記者,老鄧的家距離學校有40分鐘路程,由于學校無法提供午餐,他每天中午都要回家吃飯,然后再趕回學校。“一天要花兩個小時在路上,對他的年齡來說,確實惱火。”
談到老鄧的退休,學生家長李雪梅表示非常理解,“但我們還是希望,鄧老師能把娃娃帶到畢業。”李雪梅告訴記者,老鄧其實并非沒機會到其他地方授課,這些年來,他不斷被調回鎮上中心校,又不斷被家長要求回到村小授課。“我只覺得把娃娃交到他手里,我們才放心。”
中心校:村小不會停辦,學生不會沒老師教
元通寺小學的中心校——東觀一小,在高坪區東觀鎮上。說到村小元通寺小學,東觀一小校長尹洪森很有感觸。“村小的兩位老師教學經驗豐富,工作非常負責,村小的工作交給他們,學生、家長和中心校都很放心。”尹洪森說,現在的鄉村學校,學生流失情況很普遍,但元通寺小學去年有14個學生,今年有16個學生。“學生只多不少,也是源于鄧光榮老師的責任心和教學能力。”
尹洪森介紹,中心校考慮到鄧光榮身體不好,曾多次調其回中心校,改派青年教師前去村小任教,但都因家長、學生挽留,鄧光榮也舍不得村小的學生,沒有離開。
2015年1月,鄧光榮就將退休,再過2年崔老師也將退休。尹洪森說:“就算只剩一個學生,這個村小也不會停辦,學生不會因為老師退休就沒有書讀。”
他說,現在東觀一小的師資也非常緊張,目前已向高坪區教育局遞交了教師需求申請表。“即使到時候沒有新的師資注入,我們也會安排現有的在職教師前去任教。”
教育局:鄉村教師每年都在招,每年都會缺
“高坪區每年都會有幾十位老教師退休,尤其是鄉村教師。”南充市高坪區教育局副局長楊華介紹,近年來,每年該區都會面向高校畢業生招聘教師,“但部分新老師對鄉村小學有種恐懼心理,合同都簽了,卻在實地看到村小后,馬上辭職。”她介紹,去年該區從近2500人中,招聘了88名教師,但最后分配到村小的教師里,有4名還是辭職了。
而對鄧光榮這樣本土老教師,楊華表示,教育局在嘗試新方式,邀請退休優秀鄉村教師,參與到新教師的培訓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