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平臺的差異性,對能夠參與課程的人員也有一定的限制。發布于校園網內部自身網絡平臺中的精品課程、網絡課程,其面向的人群主要是在校學生和教師,應用范圍較小 ;發布于國家精品資源網以及公網中的各在線課程可面向所有想學習的人員,受益人員多而廣。
教師角色是指在線課程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教師作為課程的主要承擔者,既要負責知識的傳授、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又要負責與課程相關的多媒體課件、視頻、資料等的制作與整理,因此一門網絡課程的建設是一個教學團隊共同建設的結果。精品視頻公開課主要以知識的傳授為主,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法,視頻內容是授課實錄,因此教師只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其他在線課程,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還要負責與學生互動、答疑、組織教學過程等,因此教師又是課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
3. 學習資源
教學視頻是在線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精品課程,根據國家級精品課程評估指標體系(2010 年)中對錄像資料的評價指標,僅要求了課堂實錄,[7] 所以,教學視頻僅包含教學團隊中幾名主講教師的課堂錄像視頻,45分鐘~50 分鐘一集。精品視頻公開課是一個章節的講解或一個講座,并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課程,其視頻的時間長度通常在 30 分鐘~50 分鐘。MOOC 為了方便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的要求,其視頻都是按照知識點進行分割,時間長度在 20 分鐘左右的微視頻。
教學課件是指授課過程中的 PPT 等文檔,只有精品視頻公開課沒有提供教學課件,其他在線課程作為一門完整的課程,教學課件都是完備的。
精品課程和網絡課程建設注重的是資源建設,強調的是資源共享,提供了豐富的、覆蓋面廣的資源供學習者自學。MOOC 課程提供了部分參考資料,精品視頻公開課沒有提供參考資料。
實踐教學,考慮在線課程的學習者較分散的特性,精品課程和網絡課程以實驗講義、教案或虛擬實驗等形式提供給學習者自學。其他在線課程沒有實踐教學部分。
4. 教學過程
精品課程、精品視頻公開課和 MOOC 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施教學,MOOC 課程還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協作的能力等。精品資源共享課和網絡課程主要目標是資源共享、知識的傳授,因此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相對較少。對于教學管理,受平臺的限制,國家精品資源網沒有提供教學管理功能,其他平臺都或多或少地能實現教學管理的功能。
5. 交流互動
學員的交互性方面,受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習活動組織的影響,在筆者所瀏覽的課程中均沒有協作學習、學生互評等方面的內容,主要是通過留言板、論壇等形式實現交互功能,個別課程借助第三方應用,如增加 QQ 群、微信群等實時通信工具,方便學員間的交流和討論。
在教師的參與程度方面,包括教師回答問題是否及時,測 試 、作業布置 和 批 改 是 否及 時、準 確 等內 容 的 考 查。或者與筆者都是以學習者的身份瀏覽的課程有關,或者由于課程的建設是整個團隊整體完成的,教師主要負責課程的組織與實施,而問題的回答、測試、作業等的布置與批改等都由助教完成。總體而言,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參與程度都不理想,有些課程只有在授課視頻中能見到教師,其他地方沒有任何教師的蹤跡。
6. 在線評測
在測試部分,除精品視頻公開課外,都有章或小節的測試題。MOOC 為強化學生的重復性記憶,在每個簡短的視頻中還增加了測試題,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課程學習完后,僅有 MOOC 中的部分課程,學習者可以獲得學分甚至證書,因此各高校間的學分互認也是未來的一種發展方向。
對比結果的討論
1. 學習者的視角
在線課程設計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習者獲得所需要的知識,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學習者,都可以分成兩類人群 :校內人員和社會人員。
校內人員包括在校生和教師,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比較適合學習各類精品課程,既可以鞏固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又可以進一步加深其理解所學內容,還可以擴大知識面。新興的 MOOC 也適合學生的學習,學習國內外教學名師的優秀課程,有些課程還能獲得學分和證書。教師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擴大專業知識面,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鑒于各類精品課程都是由教育部從國內各高校在線課程中評審出的優秀課程,適合教師在線學習;MOOC 中的先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也值得教師參考和借鑒。
社會人員具有工作任務重、家庭事務多、沒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地點來有效地保證學習任務的完成等特點。因此,學習的知識是其社會實踐的延伸和探索,也是其職業培訓的內容所在,學習的目的性更強。[8] 這類人群適合網絡課程和 MOOC 的學習,網絡課程強調的是教和學,是一門完整的課程,而 MOOC 微視頻的特點更適合隨時隨地的學習,讓學習者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精品視頻公開課以中國傳統文化類、科學技術類和社會熱點類素質 教 育 課 程 為 主,兼 顧 其 他 公 共 課 、基 礎 課 、專 業 基 礎 課 ,適合于愛好該類內容的人員進行學習。
2. 教師的視角
教師作為在線課程的主要建設者,在建設的初期一定要明確課程的目標以及面向的人群,對課程的建設有明確的定位,才能更好地組織和實施教學。
在線課程中,教師應做好教師角色的轉變,從以教師為主,轉向服務學生和教師。只有角色轉變了,才能真正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強化交互,構建支持多種模式的教學環境。而目前大部分的在線課程都還停留在由傳統課程向在線課程的移植,主要表現為交互功能差,教師除錄制授課視頻外,解答學生問題、組織討論等參與度不夠。(作者:信偉華 鄭莉,工作單位:信偉華,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鄭莉,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參考文獻】
上一篇:【撫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排名】撫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特色專業
下一篇:宜賓:“四大片區”貧困縣鄉村教師每人每月最低補助400元
本文標題:在線課程分析與比較(2)
本文地址:http://www.tristayang.com/jianzhulei/jgs/79080.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