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是所蜚聲海內外的百年名校。最近,聽說其近年崛起的四中國際校區,正率先由“公辦”轉為“民辦”,實際情況究竟如何?筆者便走進四中國際校區,當面聆聽了石國鵬先生的演講,還觀摩了學校的公開課,現將所見所聞略作披露。
一、我們的學校
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一位高大魁梧的男子款款走上演講臺,四方臉上的兩眼烱烱閃亮。這就是石國鵬先生,他畢業于首都師大,深造于加拿大ACADIA大學教育學院,先后任教于北京35中和四中。2011年負責創立了北京四中國際課程實驗班,2012年在復興門創辦了北京四中國際校區,2015年任四中國際部暨佳蓮學校校長。
石校長掃視一下人頭攢動的會場,亮開了洪亮的嗓門:
首先,我要向大家說明的是“北京四中國際校區暨佳蓮學校”這個名字的由來。很多人有疑問,北京四中國際校區是不是已經不存在了?在這個轉制的過程中,曾發生過什么,未來還會發生什么?
石校長沉思有頃道:近十年以來,在四中本校,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孩子決定放棄高考、尋求去美國或其他發達國家繼續深造的機會,為了服務于每一個四中學生的需求,在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在2011年創立了北京四中國際課程實驗班。因為從成立之初我們就一直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所以項目的聲譽非常好。由于場地所限,在西城區教委的支持下,我們于2012年創立了復興門校區。
在2012-2015年間,北京四中的國際課程班與國際校區的國際課程班是并存的。我們的戰略重點是把本校的國際課程班逐步向國際校區轉移,這一任務到去年夏天已全部完成。
2015年,由于政策調整,北京四中決定開始探索一條公立學校國際課程班的剝離改制之路,即國際校區性質由公立轉為私立,辦學地點由市中心遷到遠郊區。
這是一件雖然艱苦但卻是正確的事情。因為我們現在使用的場地和設施很大一部分是政府提供的,我們認同政府將“九年義務教育”放在更為重要的地位上來考慮。作為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收費項目,我們愿意首先承諾改制和搬遷。因此,2015年,我們創辦了這所民辦全日制完全中學——佳蓮學校。
在2015-2019年間,我們的國際校區將是“兩種性質并存、兩塊牌子并掛”的過渡時期,2015年之前只有北京四中國際校區,2019年之后只有佳蓮學校。在整個過渡期內,將有兩種學生,即北京四中國際校區的學生和佳蓮學校的學生,他們將享有同樣的師資、同樣的課程和同樣的培養模式。石校長有板有眼,開誠布公。
二、我們的價值取向
稍頓了頓,石校長說:很多家長會問,學校到底要錄取什么樣的學生?答案是,我們在錄取學生時首先尋求一種價值觀的認同。
是的,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
石校長介紹道:北京四中堅定不移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基礎工程。
石校長舉例說:“你看到今天在會場上彈琴的、當司儀主持會議的、在左右服務指引、接待咨詢的,都是學生志愿者,這就是學校對人生價值取向的培養。
“再比如說誠信問題,我們學校對于誠信的要求是極高的。我的一個高三學生,數學學得極好,但當一位和她很熟的大一學長讓她幫忙做一道題的時候,她卻回絕了,因為她不知道這個題目是否是被要求獨立完成的。如果是,那么她的幫忙就變成了作弊。我對這個高三孩子的做法非常贊賞。”
接著,石校長又舉了個動人的例子:我有一位非常優秀的學生,2014年畢業,上了美國洛杉磯附近的頂級文理學院之一——哈維姆德學院(Harvey Mudd College)。剛一入學,校長站在講臺上看著每個學生簽署誠信宣言。在期中考試中,物理老師把試卷發給學生后,讓學生拿回去做,一個半小時后交回來,沒有任何人監考。他感到很驚訝。后來學生陸續交回卷子,老師就按照卷面答題情況給分。老師說,有一個同學的最后一道題答案分為兩部分,中間有一條線,旁邊寫著“教授,到一個半小時的時候我只答到了這里,但我太想把這道題做完了,所以下面的內容請不要計分”。這個學生跟我談起這件事情的時候非常震撼,他說,原來人是可以這樣講誠信與尊嚴的。
談到這兒,石校長有感而發道:我要求我的學生能夠聽懂這樣的故事,能夠信仰這樣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我們的學校才是健康的和良性循環的。
三、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居于這樣的理念,石校長重點介紹說:“我們的漢語言文學課,每周四課時,三個學年全部是這樣安排的。
“ 有人曾問我,在一個國際課程班里,你不把英語當主課,卻每周四課時漢語言文學雷打不動,這是為什么? 我的回答是,我們的語文課是立足于傳承中國文化的歷史使命的。中國文化近年在國際上很流行,孔子學院開了幾百家,但我們真的知道什么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嗎?
“我們希望通過努力,能夠讓孩子們正確認識中國文化,心甘情愿地做中國文化的代言人,當他們走出國門的時候,身上能有一個烙印是“Made In China”,這對于他們來說,是義務,也是一種機遇。說是義務,因為我們是中國人;說是機遇,是因為當你融入西方社會時,如果沒有自身民族文化的傳承,你很容易像浮萍一樣被迅速邊緣化,這是很可悲的事情。
“我們的語文課教材是由北京四中特級教師李家聲老師主導編寫的《華根》語文,顧名思義,即中華之根。”
石校長滔滔不及,喜形于色。
四、獨特的課程體系
“根據國際學校的取向,為了給世界名校提供一流的生源”,石校長說,我們精心設計了獨特的課程體系:
高中國際部課程,結合四中優勢學科和美國的AP課程而形成的融合課程體系。我們大約能開出20門AP課程,AP的意思是“大學先修課程”,相當于美國大學一年級的水平,這是對高中學生的一個巨大的挑戰。
石校長接下說:我們初中項目的定位是六年一貫制的國際化教育實驗班,也就是說,被我們錄取的初一學生,都可以得到我們六年一貫制的保障,即在我們的項目里一直讀到高三畢業。
具體來說就是“2+1+3”計劃,即初一初二正常就讀初中項目,初三進入我們的“儲鷹計劃”,赴美插班讀一年,回來再接著讀高一、高二和高三。我們的培養模式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更從容更穩妥地把自己的中學時代發揮到極致。
石校長特別說明:我們的初中課程將仿照高中課程的七大板塊,有明顯的銜接意味。課程有幾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