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愛吃手指,把手指甲都啃壞了。她就給我和哥哥在胸前吊了一粒甘草片。因為甘草片比手指頭好吃,我們就不吃手指頭了。我4歲的時候,看到其他小孩子在高樓外的屋檐上追跑嬉鬧,也想跟上去。媽媽沒有打我罵我,而是去買了一個大西瓜,帶我們站到那個樓頂上,瞅著下面沒人,把西瓜扔了下去,然后說:“你們看,摔下去就是這個樣子!”
還有一次,在家里看電視劇《哪吒鬧海》,看到哪吒自殺的時候,我一邊傷心地大哭,一邊去上學。走出好遠,后邊遠遠傳來媽媽的聲音,她邊喊邊跑:“哪吒沒有死—被他師父救活了—不要哭了!”她起碼追了200米。
我不到8歲的時候,媽媽就和我說,不要讓男人和你太親密,更不要讓男人碰你。洗澡上廁所,就算是爸爸、哥哥也不能看。上小學四年級時,一次我和另外兩個小女孩走在路上,一個20多歲的男人來和我們說話,然后挨個兒抱我們,說要掂掂有多重。我看到他抱起一個女孩,撩起了她的衣服,突然覺得不對,大喊一聲:快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媽媽的早期教導,當時會發生什么事。
我初中的時候第一次收到情書,非常憂心,試探地拿給媽媽看。媽媽仔細地看完,然后笑瞇瞇地疊起來還給我,說:“青春真好,還有人給你寫這樣的信。”我后來聽說很多女孩子不再對媽媽說心事,就是從第一封類似的書信開始的,而我卻松了一口氣,好像今后沒有什么事不能和媽媽說的了。
但我們之間也不都是美好時光。青春叛逆期,我也跟她吵過,說:“等我長大了,還了你們的錢,我就再也不欠你們的了!”媽媽沉默良久,嘆了口氣,說:“我們大人有時也心情不好,你看看《還珠格格》里的小燕子,總是逗阿瑪高興,你就不能也哄哄我嗎?”
小時候上學,爸媽很少接送我,下雨也一樣。家里的傘都是長柄的大黑傘,我個子矮,不喜歡帶大黑傘,所以經常淋雨。過了十幾年,我隨便抱怨了一下這件事,媽媽后來幾次跟我說:“那時候我怎么就那么蠢,不知道給你買一把小傘呢?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你要原諒我們啊。”又一次回家,她給我買了一把最輕便的小花傘。那時我已經30歲了。
后來爸爸病倒了,她去陪護,不眠不休的40天,她竟然還胖了些。她說雖然沒有怎么睡覺,但爸爸吃剩的東西,她都攪一攪全部吃掉了。情緒上受不了的時候,自己跑到廁所里哭一場。爸爸終于走了。她規定自己每天只準痛哭一個小時,剩下的時間就要振作起來。她說:“要瘋掉還不容易?可我瘋了,我那兩個孩子怎么辦?”
命運是猜不透的。爸爸去世僅一年,我剛上大學,卻突然得了一種怪病。等她走進我的宿舍,我已經躺在床上不能動了。是她背著我,一家一家的醫院去看。當時在北京看病太難了,每次排隊要排四五個小時。我想,媽媽的心該被燒焦了吧?稍有閑暇,她就摸著我因為打了好多針而布滿淤青的手,說:“不知道有沒有哪個神仙,把你的病摘下來放在我的身上。”在北京治療了三個月,醫生都說住院沒有意義了。但媽媽心不死,她照樣背著我,到處尋訪偏方和療法。稍有希望,就專程攆了去。最后,她竟然自己研究醫書,自己開藥試針。她甚至琢磨出一套按摩手法,能準確地摸索出我任何地方的疼痛,最后對癥下藥。
半年后,我站起來了,居然回到北京繼續上學。
又是幾年過去了,我們家一切都好起來了。今年3月,媽媽到廈門來看我,我們去海邊散步。媽媽笑著說,她以前不是很會走路,現在腿腳不如以前了,反而領悟到一些道理,變得很會走路了。她說:“要把手甩開,專心致志,不要突然變快,也不要突然變慢。要這樣,一腳一腳地走,走多遠,也不會累著。”
我看到她平靜地望著遠方,腳步均勻地走著,全身顯出協調而動人的姿態。我突然涌出一股熱淚,一句一直想對她說卻老是不知怎么說的話噴薄而出:
“幸會,媽媽!”
(原載《青年文摘》,有刪節)
(1)對這篇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這是一篇記敘性散文,作者回憶了發生在母女之間的大量往事,展示了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在教育和影響女兒健康成長路上的感人故事。
B.這一對母女歷盡生活的各種不幸,母女間也曾產生過不少矛盾,有時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可作者卻寫得曲折動人、生動有趣,富有文學性。
C.結尾處“我”用了“幸會”一詞,其本義是表示跟對方見面很榮幸的意思,用在這里則表達了女兒在感激之后的愉悅和幽默。
D.全文線索不夠明晰,一會兒寫在家發生的幾件瑣事,一會兒寫出門上學得病的大事,似乎是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顯得有點零亂,不夠緊湊。
E.寫真人實事的文章一是材料要豐厚,件件經過精心選擇;二是組織要講究,使全文中心明確,渾然一體。本文達到了這一要求。
(2)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敘述了這位媽媽對女兒的深厚感情?請簡要概括。(6分)
答:
(3)文章最后引用了媽媽在海邊對我說的有關“走路”的感悟。說說你是如何解讀這幾句話的。(6分)
答:
(4)這位媽媽教育子女的方式是高超的,那么究竟高超在什么地方呢?請結合具體內容作簡要分析。(8分)
答: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建筑設計大師張錦秋
張國寧
“在西部的漫長歲月中,我像一名埋頭耕耘的農夫,一名專注登攀的行者,從來也沒有想到在這垂老之年會獲得如此殊榮。”
2010年10月20日,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設計大師、中國中建設計集團總建筑師、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張錦秋作為本年度“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唯一獲得者,何梁何利基金歷史上第一位獲得“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女性,發表獲獎感言。
中學時期的張錦秋,受文學書籍的熏陶,夢想成為一名作家。填報大學志愿時,父親分析張錦秋適合當建筑師。張錦秋的兄長當時在學習造船技術,父親希望兩個孩子一個造海上的房子,一個造陸地上的房子。“父親說得很浪漫,讓我覺得當建筑師和當作家一樣浪漫,我就應下了了。”她的父親學土木工程出身;母親曾就讀于當時南京中央大學建筑系;大舅父留德學習建筑設計;而姑媽張玉泉更讓她直觀地感受到學習建筑設計的美妙:張錦秋至今記得,她姑媽家里放著大幅的圖紙板,高高的繪圖桌,櫥柜中擺放著許多建筑雜志……在張錦秋幼年的印象里,建筑設計是一個崇高而美好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