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張錦秋進入清華大學建筑系。1961年,她留校攻讀建筑歷史與理論專業研究生,導師是中國建筑學泰斗梁思成先生。當時他準備全力研究宋代《營造法式》這本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打算讓張錦秋參與。她卻選擇研究中國古典園林,梁先生當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擔任張錦秋的論文導師。莫宗江對古典園林研究很深,領著張錦秋一干學生,對中國園林進行考察活動。張錦秋回憶說:“每到一處,他邊走、邊看、邊講,揭示了許多我們看不出或不懂的美景和典故,特別是點評規劃設計的成敗,言簡意賅、切中要害,入情入理。從他那里得來的關于古建筑的系統知識,讓我受用終生。”
1966年眷,張錦秋告別清華園,來到西安西北建筑設計院,開始了她的建筑設計生涯。
華清池大門是張錦秋設計的第一個作品。古色唐韻的設計風格,讓陜西建筑界人士眼前一亮,也使張錦秋深深地體會到中國傳統建筑的魅力。
大雁塔附近建設的“三唐”工程是張錦秋另一得意之作。通過查閱資料與反復比對,她的設計思路漸漸清晰:大雁塔是唐代建筑,新建工程的風格要與古塔相協調,在高度和色彩上只能起陪襯作用,要具備傳統的形式,更要符合現代功能的要求。工程完成后,雁塔剛健、唐華幽深,剛柔相濟、虛實相生,成為西安一景。
上世紀80年代,博物館建設工程被列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項目開始啟動,設計任務交給了西北設計研究院,張錦秋被委任為項目負責人。到底要把新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建成什么樣子?任務書上只有一句話:博物館建筑本身,應該成為陜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最終,張錦秋設計的是一組唐代風格的宮殿,這個方案獲得了認可。
張錦秋說:“唐代最具代表的應該是宮殿。傳統宮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征概括為:中軸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這是中國古代宮殿的基本格局,因為它體現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觀,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個宇宙模型的體現!毙碌年兾鳉v史博物館建成后成為了西安和陜西的標志性建筑,獲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一流博物館。
張錦秋說:“我的建筑創作可以說是在追求一種‘和諧建筑’。在國際化的浪潮中,一方面勇于吸取來自國際的先進科技手段、現代化的功能需求、全新的審美意識,一方面善于繼承發揚本民族優秀的建筑傳統,突顯本土文化特色,努力通過現代與傳統相結合、外來文化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的途徑,創造出具有中國文化、地域特色和時代風貌的和諧建筑!
中國建筑界泰斗、兩院院士昊良鏞評價張錦秋的建筑成就說:“她的文化根基來自傳統,但用于實踐不拘泥于傳統,繼續創新,走向未來。重要之點在于走向未來”。
張錦秋說,一個城市的建筑師要對歷史承擔責任。
1991年,張錦秋接受了改造鐘鼓樓廣場的任務。建成后的鐘鼓樓廣場,被西安人親切地稱為“城市客廳”。在這里,不僅保留了晨鐘暮鼓的風格,廣場下面還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檔商業區。同時,由于地下空問的經營,又使得原來擁擠在破舊平房中的西安老字號煥然一新。對于張錦秋的設計,有人認為太平凡不夠震撼,而張錦秋恰恰是把自己的建筑作為古建筑的背景。她說:“凡是破壞西安風貌的建筑張錦秋一律不做。”
她設計的大唐芙蓉園是一座大型文化主題公園,因其整體規劃嚴整、傳統風格濃郁而成為西安新地標之一。有其他城市的領導帶著誠意找到張錦秋,希望她在自己的城市也設計一座這樣的公園。張錦秋毫不猶豫地加以拒絕:“你們的城市跟唐朝有什么關系?風馬牛不相及!”
張錦秋的創作成果得到了國際建筑界的普遍認可。張錦秋的多部作品被世界權威的建筑史專著《弗萊丘世界建筑史》收錄;日本、韓國建筑雜志為張錦秋專門出版個人專輯。她多次出國講學并參加國際建筑展覽。
哈佛大學建筑學院院長著名建筑歷史教授彼得羅在其《“體用”中國傳統的承續與發展》一書中指出:“中國建筑師開始探討中國傳統建筑設計語言在當代表達的可能性,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是張錦秋,她是中國第三代建筑師的領頭人”。
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在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頒獎大會上,張錦秋真誠地說:“獲獎以后,我將更加努力和年青人在一起,在祖國的沃土上為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和諧建筑開拓、創新、求實、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