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三尺講臺對先生們而言不難,可是站上《我是先生》的舞臺,卻不是每一個先生都能做到。節目制作方唯眾傳媒總裁楊暉介紹,先生選擇有4個標準,講課有實力、教學有成果、表達有特色、為師有情懷。為此,在節目正式開始錄制前半年,導演組到全國10多個省份幾十所大學遍搜名師,從上萬名教師中甄選出近千位“先生候選人”進行嚴格面試,從中找出最能代表“師道精神”的“先生”呈現給廣大的電視觀眾。
節目組選出來的這些“先生”,都是各領域建樹頗豐的“大神級”名師,在自己的學校講課是一座難求,堂堂爆滿。其中有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學研究權威龔鵬程,在高能物理領域成就卓著的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一生致力于古建筑保護的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柳肅,需要搖號才有機會選修他的課程的山東大學教授單大卯……
當這些名師們齊聚一堂,能給《我是先生》的舞臺帶來什么呢?是國民教育、禮儀規范,更是民間傳承、文化弘揚!斑@些老師是真正從傳承文化、教誨眾生的出發點去做節目的!睏顣熣f,這正是《我是先生》非常難得的一個品質。也正是借由這一舞臺,觀眾們得以看到,真人秀節目不僅僅可以秀知識、秀技藝、秀身體、秀聲音,還可以秀文化。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毫不謙虛地說,這個專題是“舉全臺之力”的產物。
很少有廣播節目,一氣兒在10套頻率聯合推出,也很少有廣播節目,一氣兒推出7個專輯。
可是《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做到了。從12月1日起,《中國之聲》《經濟之聲》《都市之聲》《鄉村之聲》等10套頻率聯合推出這一專題,第一季“搶救方言”、第二季“匠人傳奇”、第三季“地名故事”、第四季“民間藝術”、第五季“節慶風俗”、第六季“職業傳承”、第七季“古村行走”將輪番上場,以人文視角呈現文化流變,以“廣播紀錄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記。
既然是廣播節目,對聲音的運用是關鍵。《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在對聲音元素的運用上做到了極致。拿第一期《上海的“腔調”》來說,報道首先以上海童謠開篇,而后以音樂《婆娑起舞》、《一江春水向東流》電影片段進行聲場轉換,生動地將受眾帶入活色生香的老上海;話鋒一轉,王汝剛的滑稽戲、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再次帶著受眾轉場,品位那個專屬于上海的“腔調”。每一個聲音都代表著上海,代表著這座城市獨有的氣質,而這一切都集中體現在印有深刻城市印記的方言中。
如此精心制作,如此費心串聯,讓人初聽耳目一新,聽完余韻悠長。
《第三極》
西藏,是影視作品中的?,有太多人將鏡頭對準這塊凈土。而《第三極》的記錄,卻是非常不一樣的。
不一樣在哪里?在于《第三極》在60多處秘境拍攝,講述了40個幾乎沒有“上鏡”歷史的故事,這些秘境,甚至有些在西藏待了幾十年的藏族人,都沒有聽說過。
為了選取出這些特別的點,籌備組在開拍之初,梳理出幾百個點,然后從中鎖定100個故事分配給6個調研小組,調研組一個點一個點地找,確定路線、時間、翻譯、住宿、故事主人公等細節。
對《第三極》,觀眾們還有一句特別高的評價:“質地如電影,截圖可屏!薄D鞘且驗檫@部紀錄片還是中國首部4K超高清大型紀錄片,導演曾海若說自己并不是刻意追求高清晰,但是一聽說拍西藏,第一反應就是用4K來拍攝,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青藏高原的美。大容量的4K文件有很大的調色空間,色彩更豐富,畫面更細膩。
除此之外,《第三極》還創下了許多中國乃至全球之最:首次在地球5000米以上最大的湖泊冰潛拍攝;首次在雅魯藏布江岸200米懸崖懸空拍攝;拍攝轉場行程超過5萬公里,是迄今轉場最多的有關青藏高原的紀錄片……
《第三極》一經播出就獲得觀眾“一邊倒”的點贊,上一次類似情況出現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播出。
《等著我》
在當前收視率仍然是重要參考指標的電視界,央視綜合頻道把一檔公益尋人節目放在周日的八點黃金檔需要很大的勇氣。
可是央視還是這么做了。因為對《等著我》而言,更看重社會效益而非商業價值。它不僅是一個電視節目,更是一個聯合了公安部、“寶貝回家”計劃、媒體、志愿者等全社會力量的尋人平臺,幫助民眾找尋在人生中失聯的親人、朋友、愛人等。
幫我們烈士的遺骨返回家鄉,幫因為貧困失散多年的父女團圓,為一見鐘情的男女實現前緣永續,為被拐賣的孩子找到親生父母……這些故事,看似平凡、普通,但是對《等著我》來說,談何容易。
當然,做節目只是《等著你》其中一個訴求,滿足委托人的愿望,實現尋人的目的,是這檔節目另一個重要功能。在節目播出40余期時,線上線下的平臺已經累計幫助5600位求助者,幫助600多個家庭實現了團圓,尋人成功率達60%。欄目官方網站已有會員18373名,發布了30964條尋人信息,收集了3594條線索。官方貼吧里有近4000條求助信息。官方微博、微信、手機APP更是每天接受數以千計的尋人信息。
在節目的表現形式上,《等著我》沒有太多花哨的環節。這正如央視綜合頻道副總監張國飛所言,《等著我》這個節目,我們不是要秀什么,樸素、簡單最好。
(文字由本報記者 牛春穎 楊雯采寫 )
【年度印跡】
風過留聲,雁過留痕。2015年行將結束,縱觀這一年,廣電行業可謂熱熱鬧鬧,調整、提升、改變不斷,且影響深遠。
4月
境外影視劇管理出新規
4月1日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的《關于進一步落實網上境外影視劇管理有關規定的通知》正式實施!锻ㄖ芬幎,引進劇在視頻網站有“數量限制、內容要求、先審后播、統一登記”四項主要原則。
6月
“中國電視購物聯盟”正式成立
6月19日,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起的“中國電視購物聯盟”正式成立,聯盟組織成員單位簽訂了電視購物行業自律公約,這意味著中國電視購物行業進入新的規范發展期。
金鷹紀實頻道上星
6月29日,湖南金鷹紀實頻道上星播出。這樣一來,湖南和北京、上海一樣,一個省級廣電機構,同時擁有綜合、卡通、紀實三個衛星頻道。
7月
嚴格主持人持證上崗
本文標題:廣電周刊盤點2015(2)
本文地址:http://www.tristayang.com/jianzhulei/hps/79062.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