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以共享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共享的實質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十三五”規劃強調,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具有起點公平的意義。要關注身處不同環境中的孩子,千方百計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殘疾兒童少年等提供更多的關愛和幫助。要大力支持民族教育,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要更加重視發展繼續教育,為進城定居農民工、現代職業農民、現代產業工人和退役軍人等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教育培訓服務,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就業創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
二、“十三五”時期我國教育的新目標。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目標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整體目標。“十三五”規劃在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明確提出“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這是中央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和我國教育發展的實際出發,作出的新的戰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標要求;仡櫄v史,“十五”規劃主要的目標是,各級各類教育加快發展,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進一步鞏固,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力爭分別達到60%左右和15%左右。“十一五”規劃主要目標是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笆濉币巹澲饕繕耸,九年義務教育質量顯著提高,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7%。我們比較這一系列五年發展規劃,“十三五”時期的主要教育目標更加綜合、更加全面、更加宏偉,也更具有根本性。
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國家教育發展的較高水平狀態,是對傳統教育的超越,它包括教育觀念、教育體系、教育內容、教育裝備、教育體制和師資等諸多方面內容。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意味著全民終身學習機會進一步擴大,全國學齡人口以及從業人員獲得正規教育和各類學習的機會更豐富,方式更便捷,渠道更多樣;意味著教育質量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顯著增強,自主學習、自我發展能力全面提高;意味著教育發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城鄉、區域、校際、群體之間教育差距進一步縮小,覆蓋城鄉、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意味著教育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水平都得到顯著增強,支撐和引領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整體提高,教育的國際吸引力、影響力、引導力都能得到大幅提升;意味著教育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更加明晰,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形成良好的全社會共同推動教育發展的生動局面。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是加快人力資源開發的必然要求!笆濉币巹澝鞔_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0.23年提高至10.8年作為約束性指標。這是中央從我國人力資本開發現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及人口變化趨勢作出的戰略部署。世界各國經驗說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以勞動力供給結構優化升級為基礎,目前經合組織(OECD)國家勞動年齡人口主要是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我們國家仍然是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這是剛才說到的10.23年。同時,我國人口結構出現新變化,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減少,這些都要求我們盡快提高勞動者能力素質。從近年來教育年限增幅看,勞動年齡人口大約每10年提高1年,適當加大這一指標增幅,5年提高0.57年,從10.23提到10.8,可以增加人力資源開發的紅利,來彌補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影響。從10.23年提高到10.8年,意味著今后五年我國教育重心將明顯上移,不僅僅滿足于九年義務教育,將來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人口將大幅增長,努力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
三、“十三五”時期我國教育的新任務。
著眼新目標,“十三五”規劃明確了今后五年教育改革發展的任務,涉及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從公辦教育到民辦教育、從城市教育到農村教育、從教育普及到教育免費,充分體現了五大發展理念。歸納起來,主要有十項任務。
(一)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這是我們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務。要增強社會責任感。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個人才能始終保持學習工作的不竭動力,更好地報效祖國、奉獻社會、服務人民。堅定不移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讓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核心素養等要求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堅定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要增強創新精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深化課程改革,加強教材建設,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克服滿堂灌的傾向,讓學生像科學家、工程師那樣去發現、去思考、去探索,最終達到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熟練掌握和自主運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創業、創新能力。
要增強實踐能力。始終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促進廣大青少年在“生活這個大課堂”、“社會這個大學!敝校朴趧邮帧⑶谟趯嵺`、知行合一。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教育學生從小熱愛勞動、參與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推進各類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提供專門場地、專業指導、專題教育。積極開展學生志愿服務,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重要內容和畢業升學的重要參考。大力開展研學旅行,讓廣大青少年既讀好“萬卷書”,又行好“萬里路”,拓展視野、培養情感、了解社會、增長見識。
身心健康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根本、幸福生活的根基。要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堅持每天鍛煉一小時,讓青少年在運動中強健體魄、磨煉意志。豐富校園體育活動,普及校園足球,開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各類運動項目。完善青少年體質健康監測制度,要將監測結果及時告知家長,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續下降的地區和學校要進行問責。美育是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對激發人的靈感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改進美育教學,構建美育課程體系,充分發掘傳統藝術資源,因地因校制宜,培養學生藝術興趣和愛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安全健康、成長成才。
上一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本文地址:http://www.tristayang.com/jianzhulei/hps/75579.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