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學前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習慣養成、智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十三五”時期,學前教育毛入園率要達到85%。2010年以來,國家連續實施了兩期三年行動計劃,學前教育資源快速擴大,“十二五”實現了原來確定的“十三五”75%的目標。但目前我們普惠性資源仍然不足,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更顯薄弱。教育部正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訂第三期三年行動計劃。在城鎮,做好新建住宅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堅持幼兒園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在農村,要完善公辦幼兒園體系,每個鄉鎮至少辦好一所公辦中心幼兒園,60名以上幼兒的行政村要獨立建園,較小村聯合辦園。在人口分散的偏遠地區,要設立巡回支教點,實現送教上門。充分發揮公辦幼兒園、鄉鎮中心園輻射帶動作用,全面提高保教水平。
(三)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普及目標實現以后,均衡發展成為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十三五”時期,要基本實現縣域校際資源均衡配置,義務教育鞏固率由93%提高到95%。要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不斷改善基本辦學條件。未來五年,要加快城鄉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逐步實現師資標準化配置和校舍、場地標準化要求。要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統一“兩免一補”政策,統一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統一經費分擔機制。要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改造農村薄弱學校,從今年起中央要求對全面改造薄弱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專項督導,對項目進展不力、出現嚴重問題的地區進行問責,確保到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造任務。要加強農村學校布局規劃,保留并辦好必要的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對不足100人的學校按照100人核定公用經費。目前,在一些大城市,擇校問題仍然存在,人民群眾還有不少意見。要嚴格規范招生,推動合理劃片、有序入學、陽光招生。要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大力推廣集團化辦學、委托管理、學校聯盟、九年一貫制等形式,推動以強帶弱、捆綁發展、優勢互補,加速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繼續開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工作,到2020年,全國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比例要提高到95%,努力讓人民群眾享受到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
(四)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對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創新人才具有特殊意義。“十三五”時期,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要達到90%以上。這意味著屆時我國新增勞動力基本接受過高中階段及以上教育。目前,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區域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部分中西部省份毛入學率還低于70%,集中連片特困地區680個縣里面,有的甚至低于50%。今年國家擬出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實施意見,實施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攻堅計劃,將民族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級貧困開發重點縣、部分中部人口大省省級貧困縣等納入攻堅范圍。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大體相當,著力增強中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努力使沒有考入高中階段學校的初中畢業生都能進入中等職業學校,掌握一技之長。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要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學雜費。我們要加快建立以學籍為基礎的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與人口、低保、扶貧等部門信息系統對接,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做到應幫盡幫、該補則補。
(五)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是面向社會、面向人人的教育,是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是強國富民的重要支撐。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推進產教融合,出臺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推動形成企業主導的實踐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下、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上進行真刀實槍的實習實訓,提升技術技能水平。“十三五”時期,國家將支持百所高職院校和千所中職學校加強校企合作,共建職業教育實習實訓設施,繼續舉辦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把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起來,弘揚中華民族工藝文化中蘊含的以德為先、追求技藝、重視傳承的優良傳統,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助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完善普職融通,改革職業院校考試招生方式,促進學生合理分流,培養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
(六)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轉型發展實質上是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在我們的現狀是培養理論學術型人才的高校比較多,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較少,高校發展存在著同質化現象。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要優化我國高等教育結構,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要加快推進配套制度設計,制訂應用型高校設置標準,引導高校面向市場主動調整專業設置和資源配置,對人才培養進行第三方特別是需求方評價,實現專業和產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教學活動和生產過程對接。通過推動轉型發展,打造一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成為國家競爭力的助推器、區域技術研發的策源地、企業創新的人才庫和技術革新的思想庫,促進地方產業和高校雙轉、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雙贏。
(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一流國家必然要有一批一流大學,任何一所一流大學無不是因為有了一批一流學科。去年國務院頒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確定了“雙一流”建設的重大部署。高校要以學科為基礎,強化優勢特色,自主確定建設目標,避免平均用力。政府要強化績效評價,根據高校辦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對支持力度動態調整,避免只增不減。要形成開放機制,對支持的學科適時調整,避免身份固化。充分發揮大數據作用,重點依據已公開的數據、成果和質量報告,引導高校把功夫放在日常質量提升上、一流水平建設上,避免不重平時、只在一時。要抓緊出臺促進一流學科建設的具體措施,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精準支持。通過一流學科率先突破,提升我國高等學校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八)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要求教育注重培養各類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未來五年,要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推進協同育人,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修訂《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放寬學生修業年限,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要搭建好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構建多方協同的新型創新創業機制,廣泛開展“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讓他們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展現才華服務社會,實現自身價值。要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和創業引領計劃,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要拓寬就業渠道,繼續實施好“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用心提供就業信息、職業指導和就業見習等指導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業。
上一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本文地址:http://www.tristayang.com/jianzhulei/hps/75579.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