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喻兼對偶法。
【例】中心論點:人必須在心靈上安裝一扇門,溝通內外世界。
分論點:
① 拆除門,就失去了自我的獨特價值。
② 封閉門,就告別了外界的精彩世界。(對照式)
【說明】對偶是漢語語言的特色,它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立統一的辨證思想,因此,運用對偶句作分論點,特別是對照式的對偶句作分論點,它往往能夠使文章顯得富有哲理意味。
【例】中心論點:說話就是交際,要想交際獲成功,我們必須學會說好話。
分論點:①好話如好酒,越經時間醞釀,越發醉人之香。
②好話似好鋼,唯經生活之爐,才閃哲理之光。(層遞式分論點)
可以將有文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獨立成段,引領每個部分。這樣做的好處:
Ⅰ.突出優美的語句,引人注目。
Ⅱ.規范自己的寫作,使文章不易離題。
Ⅲ.將線性語言結構(須一個個字往下看)化為面的結構(讓人一眼可以觀照全篇)。使文章脈絡分明,便于老師閱卷。
2.比喻兼排比法。
【例】中心論點:生活需要寬容。
分論點:
①寬容是一股暖流,它將融化仇恨的冰川。
②寬容是一座橋梁,它會連接心靈的孤島。
③寬容是一樽美酒,它能薰醉流蜜的生活。(層遞式)
3.比喻、反復兼對偶法。
【例】
中心論點:仇恨的泥土,也能培育出美麗的百合花。
分論點:
①把別人對你的誹謗,化作塵泥,讓它培育寬容之花。
②把別人對你的仇恨,化作肥料,讓它滋潤諒解之花。(并列式)
4.比喻、反復兼排比法。
【例】中心論點:用微笑開啟成功的大門。
分論點:
①面對他人微笑,信任的大門向你敞開。
②面對自己微笑,自信的大門向你敞開。
③面對生活微笑,成功的大門向你敞開。(并列式)
5.比擬(擬人、擬物)兼對偶法。
【例】中心論點:生活只有兩種方式:腐爛或者燃燒。我們拒絕腐爛,選擇燃燒。
分論點:
①腐爛意味著滅亡和遺臭萬年;
②燃燒意味著給予和功在千秋。(對照式)
㈡名言、熟語引路法。
即引用、借鑒、改寫或仿寫名言、熟語或成語來編寫論點。
1.引用法。
【例】中心論點:生活除了夢幻以外,也充滿現實。
分論點:
①我們要使生活成為一種夢想。
②我們還要使夢想成為一種現實。(層遞式)
以上中心論點引用美國歐·亨利的名言,兩個分論點引用法國約里奧·居里的名言。
注意:如果直接用名言作論點,則可以不要指出是誰的話,如果點明名言出處,則要對名言加以評價,使之成為作者自己的觀點。
【例】中心論點:愛因斯坦的名言 “苦和甜來自外界,樂觀和堅強則來自內心”道出了生活的哲理,是我們生活的座右銘。
分論點:
①因此,我們要如愛因斯坦所說,“面對苦難,要有以苦為樂的樂觀精神”。
②我們還要如愛因斯坦所說,“戰勝困難,要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毅力”。(并列式)
——這些愛因斯坦名言轉引自高中第五冊語文課文《人是什么》。
【例】中心論點:內圣外王〖注〗,成就偉業。
分論點:
①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凝聚人才,融入世界。
② 壁立千尺,無欲則剛;敢為人先,建立功業。
——先引用名句,將名句作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組成部分。
〖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儒、道、釋均講“內圣外王之道”。我們今天可以這樣理解“內圣外王”的含義:內圣,修養品德;外王,積極入世建功立業。因此“內圣外王”說的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
【例】中心論點:語言是人際關系的粘合劑,我們必須學會說好話。
分論點:
①言為心聲。要說好話,必先修養心性。
②真誠如金。要說好話,就要奉獻真心。(層遞式)
——先引成語,再用反復兼對偶句。
2. 改寫和化用法。
【例】以“發現”為題,從下面的警句中提取中心論點和兩個分論點。
①大自然和書籍屬于那些觀察閱讀它們的人。
②人們喜愛疑問,那正是我們科學的種子。
③沒有發現,就沒有希望。
④理論使我們能夠辯證地觀察世界。
⑤哪里有懷疑,哪里就有真理——懷疑是真理的影子。【英】菲·貝利
⑥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地是問號,我們大多數的發現應歸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法】巴爾扎克
【答案示例】
中心論點:沒有發現,人類就沒有希望。因此,我們要善于發現。
分論點:
①發現屬于那些善于觀察大自然和閱讀書籍的人。
②發現屬于那些逢事都問個“為什么”的人。
③發現屬于那些富于想象的人。(層遞式)
——分論點的句式大致相同。是把幾句名言歸納后重新組合而成的。
【例】中心論點: 注意說話藝術,讓語言成為傳遞關愛的信鴿。
分論點:
① 糖衣包裹,良藥未必苦口。
② 趣事喻理,忠言可以順耳。(層遞式)
——改寫成語兼用比喻對偶。
3. 仿寫和續寫法。
【例】中心論點:回憶也是人生的一筆財富,但倘若只守著這筆財富,那你就要失去未來。
分論點:
①沒有回憶的人是殘缺的人,干巴巴的人。
②只有回憶的人是無望的人,軟綿綿的人。(對照式)
【例】
中心論點:人生,在回憶中感悟生活,從夢想中獲取動力。
分論點:
①沒有回憶的人是殘缺的人,干巴巴的人。(課文《人是什么》趙鑫珊)
②沒有夢想的人是空虛的人。死沉沉的人。(并列式)
———以上兩組中第一個分論點“沒有回憶的人是殘缺的人,干巴巴的人。”摘自高中語文第五冊課文趙鑫珊寫的《人是什么》。第二個分論點是根據此句仿寫的。
用對偶句編寫,反映作者對立同一的辯證思維成果,使分論點富有生活的哲理。
【例】中心論點 :珍惜昨天,把握今天,走向明天。
分論點:
①生活的意義只有在前行中產生。
②生活的真諦只有在回顧中悟出。
③生活的樂趣只有在展望中品出。 (并列式)
——以上分論點①和②都是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分論點③是仿寫句。
下一篇:6月9日《中新網事》
本文地址:http://www.tristayang.com/zuowen/gaozhong/79550.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